您的位置首页  长沙文化

长沙十大凶宅小区舞钢的历史文化遗迹长沙历史馆观后感文旅网官网

  “文夕大火”又称长沙大火,是长沙历史上毁坏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为性质的火灾,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

长沙十大凶宅小区舞钢的历史文化遗迹长沙历史馆观后感文旅网官网

  “文夕大火”又称长沙大火,是长沙历史上毁坏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为性质的火灾,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这场恐怖而又无情的大火一直烧了5天5夜,造成了空前的浩劫。全城8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原来繁华的街道变成断壁残垣,学校、银行、工厂、商店毁于一旦。

  “马日事变”的“马日”是21日,而12日的韵目代码为“文日”,长沙大火发生在12日夜晚,即“文日”之夕,电报中即称为“文夕”。现在的我们都难以想象,在那个“文夕”之时,古城长沙究竟遭受了怎样的灭顶之灾,而引发这场大火的,又究竟是谁?

  在湖南省境内的湘阴县开福冲村、新宁县庄姜村和桃江县的黄土仑村,有三座鲜为人知的坟墓。坟墓上杂草丛生,几乎难以辨认。

  70多年来,生活在村里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这三座坟墓的墓主是谁,也几乎从未看见过他们的后人来这里祭奠,但是这里埋着的却是当年湖南省长沙市国民政府的军警要人,他们分别是长沙警备司令鄷悌、长沙警备二团团长徐昆和湖南省会局长文重孚。

  1938年11月20日,这三人被当时国民政府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执行了枪决,而他们被认定的罪行就是与那起抗战初期发生在长沙、震惊世界的大火案有关。

  1938年,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的第二个年头。这一年的11月12日,湖南省会长沙,就像当时身为市长的席楚霖在回忆录里所描述的那样,“像一只在狂风巨浪中颠簸着的破船”,战争的恐怖和阴影将这座城市完全笼罩。

  自从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以后,仅仅半年多的时间,日本侵略者就侵占了中国领土。随着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的陷落,地处华中的湖南省会长沙从原本抗战的大后方变成了抗战第一线日,中日激战了四个多月的武汉会战宣告结束,中民付出了40多万人的巨大伤亡,武汉被日军占领长沙十大凶宅小区。

  此时长沙历史馆观后感,位于武汉和广州之间的长沙,成了日军南北夹击的前沿阵地,战争的阴云顿时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弥漫开来。然而除了战争的临近带给长沙的恐怖之外,一场让所有长沙人都始料未及的大灾难也突然从天而降。

  1938年11月12日,这一天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日,也是在那场大灾难中劫后余生的老一代长沙人所经历的噩梦般的日子。

  自从10月25日武汉被日军占领以来,整个长沙就变成了一座惊恐的城市。白天,国民政府的各大机关和当地老百姓慌慌忙忙地进行转移和撤离,只有到了夜晚,这座惊恐的城市才能稍微地安静下来。

  可是11月12日这一天的夜晚却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平静地渡过。13日凌晨两点,长沙南门方向突然燃起大火,紧接着,整个长沙城都开始四处起火,几百条火头同时窜向空中,冲天的火焰顿时吞没了一切,顷刻间,长沙变成了一片火海。

  “大火发生时,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老孺的哭喊声和火烧房屋发出的爆炸声汇成一片,构成一幅极端悲惨的景象。”

  当时住在长沙小喻家巷老3号的一位60多岁的向奶奶,大火发生时从睡梦中惊醒,由于门窗已被大火封死,无奈之下,她只好跳进一个大水缸里躲避,结果熊熊烈火把水缸中的冷水煮得沸腾,当大火结束后人们从废墟中找到她时,老人已被活活地煮死了。

  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位于市区药王街的一个伤兵收容所里,十多名从前线下来的伤兵正在这里疗伤,深夜中醒来后突然发现身处火海,在大火的逼迫下他们钻进了一口废弃的水井,结果一堵高墙倒下,砸在了枯井之上,枯井成了他们的集体坟墓。可怜这些军人没有死在日军的枪弹之下,却在这场大火中成了冤魂。

  这一晚,最后一趟开往衡阳的火车还停留在车站,忙着疏散和转移的老百姓将火车堵得水泄不通,站内站外黑压压挤满了近一万人,当严重超载的火车开出车站,徐徐南行,经过一处名叫浏城桥的地方时,一股巨大的火焰横扫而至,车上许多人被抛了下来,火车开出长沙十几公里后,人们回望长沙方向时,天际间一片火光。

  突如其来的大火将整个长沙变成了一个人间炼狱,街道上到处都是人海、火海,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到湘江边上渡江逃命。几十年之后文旅网官网,那些在大火中劫后余生的长沙老人们,仍然对那个夜晚的逃生经过还历历在目。

  那些夺命冲出火窟,跑到湘江边上渡江逃生的人们,遭遇也一样极为凄惨,宽阔的江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小木船在摆渡,拥挤的人群有的被挤到了江里,有的因为船小超载而沉入江中,淹死者不计其数,天亮时,人们看到一具具尸体顺江漂流,景象惨不忍睹。

  这一晚,周恩来和叶剑英等人从武汉撤退下来也停留在长沙,大火燃起时,他们正沉入梦乡,被警卫员邱南章叫醒。

  这一晚,同样在长沙的还有郭沫若,他当时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抗日宣传工作。从清晨开始,他和三厅的工作人员就忙于把行李和档案送离长沙,就在夜里他们准备最后撤离时,大火骤起。郭沫若等人开车跌跌撞撞走了大半夜,才在天亮的时候开到了湘江边上。

  “沿途的情景真是惨目。公路上拥塞着逃难的人,拖儿带女,扛箱抬柜,哭的,叫的,骂的,裹着被条的,背着老年人的,负着伤的,怀着胎的,士兵,难民,杂乱成一片,喇叭不断地在叫,车子不断地在撞,狼狈的情形真是没有方法可以形容。”

  这场从11月12日深夜,如果更确切一点,从11月13日凌晨两点骤起的全城大火燃烧了五天五夜,由于12日在当时的电报代码中被称为“文日”,大火又发生在夜间,因此历史上就把这次大火称为“长沙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是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火灾。大火过后,留给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是遍地的焦炭瓦砾,断壁残垣和一片鬼哭神嚎的凄凉景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被烧的尸体、粮食和东西,整个城市弥漫着一股焦臭味,一座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古城,连同它所有的财富在顷刻之间化为了一片灰烬。

  长沙是湖南省最大的城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城长沙就已初具雏形,楚国在这里建造城邑,成为它经营南方的重要基地;到了秦朝,秦始皇设立长沙郡,从秦之后,这里就一直成为湖湘地区的中心和军事重镇;在西汉和五代十国时期,长沙又两为国都。孙坚、诸葛亮、文天祥、岳飞等,都当过长沙太守。

  到了近现代,长沙更是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名贤荟萃,曾国藩、左宗棠、黄兴,毛主席他们这一代,都曾在长沙留下许多的印记。特别是到了太平天国之后,因为湘军的崛起,13个总督出自湖南,都在长沙修建了住宅、学校、公馆等。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两千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长沙堪称是湖南人民千年缔造的结晶。可是这场燃烧了五天五夜的文夕大火却使它几乎毁灭了。

  长沙城区,沿湘江而建,东西窄,南北长。老辈人说:南门到北门,七里三分路。其中小吴门、司门口一带舞钢的历史文化遗迹长沙历史馆观后感,商铺林立,是当时长沙最繁华热闹的地区,大火中化为一片废墟。中山马路,西起江边,东到小吴门,仅幸存了中山堂、国货陈列馆、何建公馆、曾国藩祠等10多家建筑。坡子街曾是全市银行、钱庄和金银首饰最繁华集中的一条街,然而一夜之间全部焚毁。

  解放初期,长沙房地、税务两部门对文夕大火中被毁的房屋进行调查评估,统计得出:全市1100多条街巷,被烧得片瓦不留的有690多条,幸存5栋房屋的330多条,幸存一两栋房屋的190条,全市几乎90%的街道都在这场大火中遭到彻底焚毁。

  长沙曾有“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美誉。一场大火下来,全市250多家米厂、粮行,除剩下12家半外,全部被焚毁,烧掉谷米190多万石。全粮食行业共损失银洋1000万元以上,“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美誉从此黯然失色。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世纪30年代是长沙湘绣的鼎盛时期。全市绣庄多达40多家,年产绣品3万多件以上,大火中所有绣庄连同绣品、画稿无一幸存。湖南第一纺织厂是当时长沙的一个基础产业,大火中厂房、机器、设备、原料全部被毁。

  长沙的文化教育事业,一直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然而这场文夕大火,却使创建于明末清初的明德中学、周南中学、省立长沙高等学校等数十所学校,全部烧成废墟。仅私立中小学就有31所被完全焚毁。其中明德中学的乐诚堂,堪称是中西合璧的优秀建筑,是著名科学家周光召之父,即中国近代著名土木工程师周凤九所设计,大火中被烧得千疮百孔。

  当时古玩店聚集的地区藩城堤一带,大火中全部被毁,无数价值连城的文物,也随同大火化为灰烬。其中最可惜的是长沙有名的江西富商余太华金号,所藏极其珍贵的国宝440颗汉印,之前曾有外国人出高价收购,被他拒绝,却不料想,在大火中连同存放汉印的保险柜一起被熔化成了铜块铁饼。

  西汉家、文学家贾谊,曾在长沙度过了4个春秋,历经2000多年的贾谊故居,在大火中被付之一炬,60年后,贾谊故居才得以正式恢复重建。

  明代高大城墙上耸立的天心阁,是古城长沙的象征,也是长沙地势最高的地方,在大火中烧得仅剩下残垣断壁。

  西汉长沙王刘发所修筑的定王台,清朝末年被改建为“湖南省立图书馆”。1921年,青年曾在这里度过了半年的自学生涯。然而这座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名楼,连同它所珍藏的万卷善本古籍,在大火中毁之殆尽。

  西文庙坪长沙府学宫,有近千年的历史,殿宇交错,规模宏大,大火中却被烧得只剩下一座“道冠古今”的石坊,如今石坊浮雕上还明显可见当年火烧烟熏的痕迹。

  五代时,楚王所敕建的千年古刹开福寺,在大火中虽未被全部焚毁,但两旁的亭台阁榭却被烧的荡然无存。

  长沙人祭祀火神的火宫殿,千百年来是长沙民众寻求火神护佑的地方,然而这个供奉火神的地方在文夕之夜也同样没有幸免于被火烧的厄运,大火中仅剩下一座门楼。当时这里还安置了一批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也随同火宫殿一起化为了白骨轻烟。

  1938年11月14日,也就是文夕大火的第二天,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对此作了最早的报道。中央社记者刘尊棋是第一个采访大火现场的人,他随后发表了一篇题为《一片焦土之长沙》的报道,在报道中,他把长沙城比作了七日的帮贝。

  刘尊棋所指的帮贝,实际上就是现在人们所了解的古罗马帝国的庞贝城。公元七十九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整个庞贝城淹没在火海之中,从此,一个历史名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一千八百五十九年之后,长沙也遭遇了与庞贝城相同的命运。

  “长沙近30年来,物资、人力欣欣向荣,全国都市中,充实富庶,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

  大火十几天后,湖南省政府行署宣传处发布消息,宣称死于大火者为3000多人舞钢的历史文化遗迹。但由于当时战争时期的混乱局面,再加上从沦陷区逃难的外地民众和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病员,以及在大火中被焚烧彻底,无处寻找的尸体,许多人都认为死于大火的人数远远不止这些。但究竟死了多少人,没有人知道文旅网官网,这也成为一个永远的历史之谜。

  大火过后的几天,一些当晚逃出火窟的老百姓陆续回到了长沙,然而街道上的麻石路面还仍然烫得无法落脚。

  此时的长沙犹如一座死城,白日无光,夜晚无灯,到处是焦土瓦砾,到处是断壁残垣,大火使全城变成了一个恐怖世界。

  然而这场蔓延全城的巨大火灾到底是因何而发,它究竟是一场天灾?还是一次人祸呢?从整个起火的形势来看,南门方向刚有火起,全城四处就有几百条火头同时窜起,这显然是一次人为的纵火行为,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或什么组织,敢实施这样一次震惊世界的纵火行动呢?那个火起的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

  目睹了大火之夜的老一辈长沙人,留下了军人放火的记忆。身穿军服的纵火者,到底是不是的部队呢?如果是的话,他们又是接受了谁的命令,出于什么目的要火烧长沙城,制造这场空前的大灾难呢?

  长沙古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而这一切的发生都与在抗战时期的一项对日作战的政策有关,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下,这些政策有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几乎焚毁了整个长沙古城,无数长沙市民流离失所,甚至葬身火海。实际上,这场大火的起因,与当时抗战背景有关。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的日本侵华军队炮攻宛平城以及城外的卢沟桥,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抗战。宛平城上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

  然而从1937年底的南京沦陷,到1938年10月的武汉弃守,整个中华民族受到了最严酷的考验。在这种劣势下,以蒋介石为首脑的政府,推出了一项对敌政策,即“焦土抗战”。

  1938年11月7日至9日,在长沙的何健公馆内,蒋介石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是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的首脑人物,有冯玉祥、唐生智、何应钦和陈诚等人,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长沙警备司令酆悌和湖南省保安处长徐权也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长沙面临日军入侵时的弃守问题,就在这次会议上,长沙——这座近三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与焦土抗战的政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38年10月25日,蒋介石撤离武汉,来到湖南南岳。在此之前的四个多月里,中队和侵华日军在武汉展开了大规模会战,双方共出动兵力150万人,舰艇160余艘,飞机600余架,从六月一直激战到十月,10月24日蒋介石下令撤退,25日武汉沦陷。

  就在武汉会战结束的四天前,华南的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又侵占了广州。此时,日军兵分两路,从武汉和广州南北夹击,想以最快的速度打通粤汉铁路交通线,来实现它“五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而长沙正是这条粤汉铁路交通线上的重要城市,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长沙是坚守还是放弃,成为举国关注的大问题。

  武汉沦陷后,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论调尘嚣甚起,日本通过德国大使陶德曼斡旋,企图使国民政府无条件投降。一时间,内部笼罩着一股强烈的失败、恐惧和绝望的情绪。一些内的主战高级将领,担心蒋介石面对挫折,在这个重要的关头动摇抗日的决心,为此,冯玉祥将军还专程从桂林赶到湖南,面见蒋介石。他给蒋介石讲了一个三国时期,曹操带着83万人马,从河南来到湖北,想吃掉东吴孙权,而孙权的谋士鲁肃,劝他不能投降的故事。

  冯玉祥用鲁肃劝说孙权的话,向蒋介石进言说,今天你的左右,有许多人也是谋富贵、保妻子的,他们不为国家打算,也不为你打算,我以为你一定要抗战到底,成功也是成功,失败也是成功,这是万载一时之机,万不可失。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冯玉祥这句一定要抗战到底,成功也是成功,失败也是成功的话,在蒋介石心里到底起了多大的影响,恐怕只有蒋介石自己才最清楚。而对于长沙,这座位于粤汉铁路交通线上的重要城市,他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阻止日军的进攻呢?

  在德国大使外交斡旋,使国民政府无条件投降失败之后,日军继续南侵,向湖南进逼。此时的蒋介石已在南岳建立了全国抗战总指挥部。他打算:“以湖南衡阳为中心,组织湘北与赣北的抵抗,而长沙一旦失守,就立即放弃并焚毁,对长沙实行“焦土抗战”政策,放火烧掉任何可资敌用的财物、设备和房屋,达到以空间换时间长沙十大凶宅小区,保卫黔、滇、川西南基地的目的。”

  中国的这些将领们,就发现日寇想从南北两个方向,来吞并中国。这个时候的中国,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当时李宗仁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焦土抗战论》,他就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中国可以成为一片焦土,也不能让日寇得逞,不能让日寇得到它想得到的东西。从本质上讲,“焦土抗战”是一种壮士断腕式的一种战略,它是以牺牲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换取作战的胜利。所以说它是一种弱小国家对付强国强军的一种战略方法。

  当时蒋介石正忙于“攘外必先安内”的战争,对“焦土抗战”的观点并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国家形势的日趋严重,李宗仁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他“焦土抗战”的主张,并明确提出“要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作殊死之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后,蒋介石接受了“焦土抗战”的主张。1938年中央会之后,“焦土抗战”逐渐成为中央政府对日作战的一项基本国策。以至于,人皆以“焦土抗战”为天经地义,反对之皆被视为落伍分子,无人敢言。蒋介石也曾一再以“焦土抗战”的方针,指挥其正面战场的作战。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使用“焦土抗战”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1812年,拿破仑入侵时,人为抗击侵略而火烧莫斯科的故事。

  当年,拿破仑面对莫斯科的大火,感慨地说道:“这是我平生所见最壮丽、最恐怖的光景。我们是最好的演员,莫斯科是最好的舞台,可惜没有观众。”

  这段历史曾经多次被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加以引用。武汉沦陷后,蒋介石在南岳和长沙等地多次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一再强调“焦土抗战”的政策。

  这次会议上,蒋介石布署了长沙外围的作战计划,并进一步明确了,如果日军越过新墙河进攻长沙,而长沙失守的话,就放火烧掉长沙。他指责在此之前,担任武汉警备司令的陈诚,说他没有按计划烧掉武汉,是一个既不从令、又不从命的蠢人。

  就这样,长沙的命运在这次会议上被定格在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新墙河舞钢的历史文化遗迹,这条距离长沙100多公里的天然屏障,能否抵挡得住日军进攻的脚步呢?

  就在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长沙一旦不守,就对其实行“焦土政策”的时候,整个长沙的机关团体和市民疏散工作也已经展开。湖南省政府迁往湘西沅陵,长沙市政府迁往湘中邵阳,市民则自找疏散地,或去郊区,或去云贵川等地,省主席张治中及部分必要人员留守长沙,准备在日寇入侵长沙时撤走,与野战部队共进退。

  就在这段时间,战火也已迅速烧到湖南。11月8日,日军入侵湘北,同一天,又出动飞机轰炸长沙和衡阳长沙历史馆观后感。9日临湘陷落,日军继续南侵,战势越来越紧张。

  11月10日,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召开紧急会议,开始传达蒋介石准备焚烧长沙,实行“焦土抗战”的指示舞钢的历史文化遗迹,身为长沙市长的席楚霖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的内容对长沙老百姓来说是高度保密的,当时的人们只知道要疏散,却并不知道要焚城。会议结束后,长沙警备司令鄷悌又召开省会党政军警宪处长以上负责人会议,宣布实行紧急疏散,并开始策划焚毁长沙的行动。

  在这之后,长沙的疏散加速进行开来。公路上,各种军用民用汽车、马车、人力车络绎不绝,码头上、火车站到处挤满了人。与此同时,焚毁长沙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在进行着,当晚,长沙警备司令部便开始积极准备纵火器材和汽油煤油,并在各交通要道拦劫车辆,作为最后撤离的工具。

  岳阳是长沙的门户,距离长沙150公里,它的陷落更使得长沙陷入了一片恐慌和混乱之中。一些“日军已杀到长沙边上”的谣言也开始在城内传播开来,那些还未疏散的市民纷纷扶老携幼,逃往四乡。除此之外,大批也开始弃守岗位,成批地逃亡。这让当时的局长文重孚头痛不已。

  当时前线下来的伤员,因医院爆满,不少人倒卧街头、呼号,群众误认为日寇到了近郊,国民政府部三厅的宣传队,在市内墙上用日文书写标语,用以瓦解日寇士兵的斗志,却被群众误认为,日寇便衣已经进了长沙城,省保安队的士兵,为长沙失守时作焚城准备,在长沙市区四处扣车,以作运送放火燃料、器材,及放火部队撤退之用,老百姓因此更加感到了日军的逼近。

  11月12日长沙历史馆观后感,长沙这座惊恐的城市显得更加紧张起来。上午9点,从衡阳上行的火车宣布停开,与此同时,张治中也接到蒋介石的紧急电报,电报内容如下:

  电报刚刚到达,紧接着,张治中又接到了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的电话,告知他“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张治中一收到电报,赶快召集长沙警备司令鄷悌,和省政府的保安处处长徐权,交给两个人办,由鄷悌主办、徐权协办。鄷悌一回到机关,马上召集他的参谋长,和参谋处处长,要他们拟定焚城的计划。

  几个小时之后,鄷悌等人就将焚城计划拟好了,计划的全称叫做《破坏长沙计划大纲》,具体负责计划起草的是当时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

  第五条,起火命令必须是以湖南省主席之命令为依据,由湖南省会警备司令部发布书面命令,方称为起火命令。

  除此之外,在的几条中,还明确规定了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以及起火的秩序、人员行动的纪律等问题。

  《破坏长沙计划大纲》中拟定了十三条,其中有三条与起火有关。当计划交给省保安处长徐权审阅时,他作了两处改动,将原计划中规定放火单位的警备第一团和社训总队改为了警备第二团和社训总队,还将纵火部队以连为单位进入准备位置,改为了以班为单位进入准备位置。当鄷悌指出“如果以班为单位”不好控制时,徐权却以“部队不在郊外,在市区”为理由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但是后来的研究者中有人认为,他的这两处改动,却有可能为长沙文夕大火的骤然发生埋下了祸根。

  12日晚上6点,鄷悌、徐权等人将修改好的《破坏长沙计划大纲》送到了张治中的办公室,张治中批准了该计划,并在上面批示了13个字,即:“限明晨4点准备完毕,我来检阅。”决定鄷悌为焚城行动的总指挥,警备二团团长徐昆为举火行动的正指挥,市社训总队副团长王伟能和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为副指挥。任务交待完之后,张治中就离开了,他要在今晚宴请长沙的英美教会领袖,而其他人则开始为接受检阅忙碌起来。

  鄷悌离开张治中处回到警备司令部后,便召集警备二团团长徐昆和社训总队副团长王伟能开会,在会上鄷悌传达了张治中关于明晨4点准备完毕,接受检阅的指示,并强调现在是准备阶段,不是正式行动,会上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还着重讲了防止意外失火的问题。可是检阅前这几个小时的准备阶段还是出现了差错。

  晚上10点,长沙——这座惊恐的城市还刚刚结束了一场庆祝活动,因为11月12日这一天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日,一个即使在苦难中也不会被遗忘的日子。原本打算在这晚举行的万人火炬大,由于战事的紧张,最后只得由当时的长沙市长席楚霖率领300人参加长沙十大凶宅小区。当结束之后,席楚霖开始发现了这个晚上的异常。

  当他找到社训总队副团长王伟能,询问王伟能,张治中安排的找800个民工为军政处搬家的事办妥了没有时舞钢的历史文化遗迹,王伟能告诉他的一番话,让他更是惊恐不已。

  王伟能说,张主席另外有任务给我,我办不了这个事了。席楚霖就问他什么任务,他说要指挥放火。指挥放火?席楚霖一听,当时就大吃一惊,就要放火了?所以,他赶快跑到了市政府,就要剩下来的一些没有疏散的人赶快疏散,自己也开着车往南门外的宿舍跑,准备走了。沿途,席楚霖看到很多兵,拿着扫把就从南门外进城的,三五成群地提着扫把,提着火把、洋油桶。

  这些三五成群拿着火把,手提汽油桶的士兵正是肩负放火使命的警备二团的军人。他们在当晚10点领到了放火燃料后,11点半,按照命令到达了指定位置。

  此时的长沙遍布了这样100多个放火小分队,他们开始在市区内许多房子的外墙上画上焚烧记号,做着检阅前的准备工作。可是让人不解的是,竟有部分放火队员开始将汽油、煤油淋在了市民房屋的门板、窗户及外墙上。

  这样一个极易随时引发火灾的举动,是在执行上面的命令文旅网官网,还是放火队员误以为领到燃料后,就应该马上淋上去呢?明明是一次放火前的预习检阅,为何却被王伟能说成是指挥放火呢?现在人们已经不得而知长沙历史馆观后感。

  而且为了将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完善,徐昆等人还将长沙市内所有的救火车也都灌上了汽油,救火车变成了放火车。此时的长沙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汽油库,火灾随时都会发生。而与此同时,市内的谣言也蜂拥而起,纷纷议论日寇已经到了长沙近郊三公里处的新河,整个城市一片恐慌。

  11月12日,在这个深秋的夜晚,长沙真得就如席楚霖所描述的那样,像一只在狂风巨浪中颠簸着的破船,巨大的火患、恐怖的谣言,将它笼罩。

  13日凌晨两点,南门方向突然起火,紧接着城内几百条火头相继窜向空中,长沙这个巨大的汽油库被点燃了。在这个失控的夜晚,这座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城市遭受了灭顶之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